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健康管理师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员感言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发展困境

作者:中国健康管理师网    发布时间:2015-08-18 02:44

分享到:


  1、认识不足,定位模糊

  受传统“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中国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对机构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营建养老机构的目的也主要为解决“三无对象”、“五保户”等特殊人群的养老问题。致使我国的养老机构在建设数量和规模上都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特别是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本应成为重点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受到用地规模、医疗资源等诸多因素制约而难以普及。

  2、政策壁垒突出,市场化运营滞后

  民办医疗服务机构很难获得医疗机构的身份,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热情度不高,运营的时候在税收、人才、运营费用等多个方面都无法与国有医疗服务机构竞争,降低了民营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与发展规模。养老服务尚不属于诊疗项目,在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方面有较多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可能对老年人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延误治疗。过多的政策壁垒导致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整体市场化运营不高,缺乏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

  3、结构失调,市场供应总量不足

  截至2012年底,我国现有养老床位数为39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1张,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养老服务机构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在50-70张,难以满足养老需求。但在实际运营中,又存在着空床率高、盈利难度大的双重困境。根本原因便在于养老机构结构不合理,真正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严重短缺。在现有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大多数是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低层次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而成,医疗水平相对偏低,诊疗水平髙、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甲医院等高端医疗资源十分稀缺。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约有4000万的老人需要护理,按1:4的护理人员进行配置,需要1000万护理人员,但持证者现在仅有2万左右,缺口极大。

  4.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创新

  (1)多层级的医养设施配套

  规划按照“核心—衍生—外延”的三圈层结构设置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私人医疗机构等服务机构。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第一圈层距离综合医院300米,为心血管病医学中心和肿瘤专科医院;第二圈层距离综合医院800米,布局生殖医学中心以及临床辅助诊断中心、脑和神经医学中心;第三圈层距离综合医院1000米,布局临床辅助诊断中心及医学模拟中心、癌症预防中心、疗养运动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及体检预防中心等医疗机构。其他社区级医疗服务设施则按照60岁以上养老人口的活动特点,在养老社区每个街区中设置养老康复中心,包括急救中心、社区诊所、NPO志愿者之家等设施,实现45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

  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养老习惯,在医疗圈层外围规划老年公寓、介助社区、介护社区、康复社区四大养老组团。老年公寓承担年龄65岁以下,身体基本健康能完全自理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享受社会医疗福利的居家养老型社区;介助养老是以提供器械及专项介助为主,适合具有部分功能性障碍、日常生活需要外部介助的半自理老年人居住;介护养老是从介护护理到临终关怀的养老社区,为有功能性障碍或身心衰弱、需要高度依赖医疗护理的老年人提供介护设施的社区;康复养老是配套型养老社区类型,包括提供特护、一级、二级和三级四种等级康复服务。

  (2)面向市场的运营模式

  在运营模式方面,健康城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运营模式,政府通过用地划拨、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入优秀三甲综合医院,以综合医院为核心面向社会资本引入专科医院、养老公寓、商业娱乐等营利性设施,对接市场。在养老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为民间资本提供绿色通道及优惠措施,进行高标准建设。

  在开发时序上,采用滚动开发模式,首期尽量避免村民住宅搬迁,以养老公寓、福利型养老院等资金要求少、资金回笼能力强的项目为启动项目;二期利用回笼资金进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资金要求高、拉动效应大的项目,三期全面启动村庄改造计划,陆续完成安置搬迁及返还物业留用地建设,并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

  (3)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全区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手法,步行道与主要车行道交叉口处设置无障碍连廊、步行桥,保障老年人及病人的通行。人行系统串联多个社区单元,减少穿越车行道,创造安全舒适步行环境。规划50米宽的绿带串联各生活区与医疗区,使老人及病人下楼即可进入绿带,绿带中设置医疗急救流动站、小型运动场所、休憩节点、日常生活配套站等设施,还设有全天候连廊系统,为老年人提供遮风挡雨的行走空间。

  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数量的增多对传统居家养老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受传统养老思想的影响,我国在机构养老方面的准备并不充分。从养老市场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具备医护功能的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未来养老发展的主流。然而,现有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在满足老人精神需求,带动地区产业发展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上一篇:健康产业与美容业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与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