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健康管理师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员博文

中国式奶味蕾

作者:健康管理师培训    发布时间:2014-08-25 11:02

分享到:


  在味蕾逐渐区分不出还原奶与真正的鲜奶之后,进口奶粉决定着中国奶农的生产状况—奶粉进口价上涨,则中国奶农的日子就好过些,反之亦然。
  奶粉的另外一个功用是,对于许多小宝贝来说,婴幼儿奶粉是他们对于乳制品的最初体验,决定了他们对奶味的最早判断。然而,在2008年11月中旬国家规范了对婴幼儿奶粉香精使用之前的几十年中,中国宝宝们对乳及乳制品的这种初体验,几乎总是笼罩着香精香料味。
  许多父母会给自己的孩子选用添加DHA、AA等营养素补充剂的奶粉。这些补充剂实际上原本是有气味的,为了防止气味影响销售,许多奶粉生产商使用香料。例如,惠氏的一些婴幼儿配方奶粉添加了乙基香兰素或乙基香草醛,英特儿公司的一些多美滋婴幼儿配方奶粉添加了乙基香兰素,广州美赞臣的一些婴幼儿配方奶粉添加了香草香料等。
  等这些宝宝们长大一些有如何呢?
  2000年11月,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的通知》,启动了我国的学生奶计划,并确立了学生奶的“安全、方便、营养、价廉”八字方针。这种“牛奶从娃娃抓起”的做法,原本是中国奶味蕾纠偏的一条捷径,但可惜南辕北辙,小味蕾被教育成更习惯于营养价值相对较低、以香精香料饰口味的常温奶。
  幸运的是,学生奶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行。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农业处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06年下半年的将近6年间,“学生饮用奶计划”推行了243份,仅占全国2.4亿中小学生的1%.
  但即使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适应了常温奶的饮用。欧睿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的10年间,巴氏奶占国内液体奶市场(常温奶+巴氏奶)的份额从当初的79.6%,逐年下降到21.8%;同期,常温奶占国内液体奶市场的份额则从当初的20.4%,一路上升到78.2%,巴氏奶阵营中,除了光明这样未数不多的大型乳企业外,多数都是中小型的地方企业。
  除了奶粉和液体奶,把孩子们的奶味蕾引上歧路的另一个重要产品是含乳酸菌或含乳饮料。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乳品二厂有个老技师“厚积薄发”之余产生了一个灵感。当时各生产单位都在琢磨如何用尽可能少的奶生产出更多的乳制品,他的思考是能不能把类似的方法应用在酸奶上。
  于是,他将一份普通的酸奶,仿照生产甜牛奶(如巧克力牛奶、可可牛奶等)的方法,加入3-4份水,再调味调酸调色。当时,他面临着蛋白质稳定性的技术难点,因为酸性条件下蛋白质容易变性而沉淀,或者分层,而在解决了这个难点后,一个在未来影响大道超乎其想象的“新产品”就此被“研发”出来了,取名为“酸乳露”。
  酸乳露、掼奶油和冰砖一度时情侣们谈情说爱时的首选精美食品。1988年,光明牌系列型酸乳露饮料获得上海市优质奖产品称号,系列中还分浓缩型(不加水、饮用时再加水的)和稀释型两种。
  酸乳露的成功使得各地很快出现大量跟进者,尤以广东为甚,乐百氏即为其中之一。达能在中国最初生产正宗酸乳后,后发现少用奶不用奶的这类产品更赚钱,就有了后来的娃哈哈。
  20世纪80-90年代炒作此类产品,用的炒作点是“活性乳酸菌”。因为五花八门的类似产品都是以酸乳为基料,然后兑水而成的,多少含有发酵菌种的活体。为规范这一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性的产品标准。
  但当时农业部的代表和卫生部的另一个专家在会上投了反对票。
  在反对者看来,仅一条理由就足够驳倒这个所谓的标准:乳酸菌饮料名称含义不明,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则泡菜水也可以称做乳酸菌饮料,因为泡菜水也富含乳酸菌,跟饮料同样呈液态。显然不属于这个标准的泡菜水,实际上是无法用这个标准区分开的。
  后来这个无法规避泡菜水的乳酸菌饮料标准,改名为乳酸菌乳饮料。然而,低标准的问题没有解决。上述两位专家主张定义中还必须写明含“全乳的量不低于1/3”,但这种主张并未被采纳,改头换面后的乳酸乳饮料标准,只要求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达到限值就行了。
  专家的担心并非多余,事实证明,现在的许多乳酸菌乳饮料不用乳或乳粉了,以更便宜的乳清粉或大豆粉等原料混充其中。而即便这样的产品,在“营销高手”的手中还玩出了花样,例如从其中分出了死菌型、活菌型等不同产品分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聪明”的生产者用足了乳酸菌乳饮料的混乱空间,发展出了更低成本的完全人工调酸、不发酵的含乳饮料,市场混乱加剧。
  而今,发酵型的乳酸菌乳饮料升级为“益生菌”了,甚至有人预言:含乳饮料将改变整个中国奶业了。由于添加剂厂商能够提供稳定酸性条件下的蛋白质的稳定剂,乳酸菌乳饮料有了“专业化的生产和长足的进步”,老技师的发明已经远远落后了。
  而孩子们的味蕾,更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