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健康管理师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员博文

高血压病防治知识分享

作者:健康管理师培训    发布时间:2014-08-19 11:02

分享到:


  大家都知道现在高血压病人很多,而且得了高血压它的并发症也很多,甚至很难治愈,有的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高血压呢?它有哪些症状或者表现,我们该如何去预防或者治疗高血压?下面我就上述问题一一来讲解。
  一、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
  1.原发性高血压就是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病因
  不明确的独立性疾病,占总共高血压的90%,由于动脉血管硬化,血管调节中枢异常所造成的动脉压持续升高。
  2、继发性高血压,这类疾病病因明确,高血压只是这种疾病的一种表现,
  血压可暂时升高或者持续升高。如肾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
  3、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什么样的血压才为高血压?
  根据2005年修订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化分以下几级:
  正常血压:收缩压(高压)小于120mmhg,舒张压(低压)小于80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在120-139,舒张压80-89
  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舒张压大于等于90
  轻度:收缩压140-159,舒张压90-99
  中度:收缩压160-179,舒张压100-109
  重度;收缩压大于等于180,舒张压大于等于110。
  二、高血压的现状及特点
  1.患病人口众多:目前高血压患者是发病率最高,对人民健康危害最
  大的疾病之一。全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每年新增患者约600多万,其中有150多万人死于由于高血压引起的中风。现患人数约为1.6亿,涉及几千万个家庭,平均每4个家庭就有1个高血压病人。
  2、居民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却很高。
  全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仅不到高血压病人的二分之一,有一半的人不知道;治疗率低,不按规范服药;控制率低,不能规范治疗导致高血压病患病人数持续增加,居高不下。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死亡率居心血管疾病的首位,致残率每年约有150万脑卒中患者有100多万都丧失了劳动能力。
  3、人群分布特点:男性普遍多于女性,而且年龄越小患病比老年人更加明显,35-49岁人群高血压年增长率比其他年龄组都高。
  4.地域特点: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但是近年来农村高血压患者也普遍增多。
  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引起高血压的因素很多
  1、年龄:随着年龄的升高患病率随着升高。且发生冠心病的机率也增高,每增加10岁,患脑卒中增加1-4倍。
  2、性别:男性多于女性
  3、吸烟:吸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4、饮酒:饮酒过量饮酒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
  5、饮食:高盐饮食易引起高血压。
  6、血脂高: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高血压。
  7、超重肥胖: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因素
  8、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比血糖正常人的10倍以上。
  9、缺少体力活动:脑力劳动都患病高于体力劳动者。
  10、遗传性:家族史中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
  四、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表现多样化,有的毫无症状,甚至有的人一生都无症状,有的表现头晕头痛烦燥等。
  早期:病人有头晕头痛,口渴、乏力、心悸、心慌。逐渐发展有的病人有视力障碍、眼底充血,恶心、呕吐、多尿、夜尿、甚至血尿,蛋白尿,未经治疗后期可发展为心衰、肾衰、急性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形成等。
  五、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
  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
  1、对因治疗即治本,从源头上防止高血压,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明确病因,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适当方法。经常运动(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通过减轻体重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进食低脂肪低盐饮食、多食高纤维膳食,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戒烟限酒,控制血糖等等。
  2、二级预防:即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该如何治疗,我们要早发现早诊断,正常人每年至少要量两次血压,发现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药,而且每周要测量血压一次,血压稳定后每1-3个月测一次,规范服药不能乱停药,多服或者少服停服。适应地休息,
  3、三级预防:即并发症后的康复治疗,减轻精神压力,合理膳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4、降压注意事项:①降压要平稳,药物开始用小剂量,逐
  渐递增,直至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②忌突然换药或忽服忽停,否则因血压大幅度波动易导致意外。故有人建议,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初始降压目标可将收缩压高于180毫米汞柱者降至16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者使之降低20毫米汞柱。③高血压患者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来源:健康管理师蒋富庆)